高考地理中关于“光伏产业”的核心知识点、常见考点和答题思路。这是一个融合了能源资源、工业区位、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热点专题配资指数网官网,非常重要。
一、核心知识点梳理
1. 光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
(1)定义: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,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。
(2)分类
①上游:硅料、硅片的生产。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,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。
②中游:光伏电池片、光伏组件(太阳能板)的制造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一定的劳动力。
③下游:光伏发电系统的集成、安装、运营和维护。与市场、政策、地形气候条件关系密切。
2. 影响光伏电站布局的区位因素(核心考点)
这是分析任何光伏产业问题的基石,需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考虑。
(1)自然因素:
①太阳辐射:最决定性因素。日照时数长,太阳辐射强的地区是理想选址。我国西北内陆(如青藏高原、新疆、甘肃)、华北北部地区资源丰富。
②土地:需要广阔平坦的土地(如沙漠、戈壁、荒漠、荒地),土地租金低。沿海滩涂、湖泊水库等水面也可发展“渔光互补”。
③气象条件:避免多雨、多云、多沙尘暴的天气,这些会降低发电效率。
(2)社会经济因素
①市场:靠近能源消耗大的中东部地区,但需通过特高压输电解决“西电东送”问题。分布式光伏直接贴近用户市场。
②政策:政府补贴、税收优惠、碳中和政策是巨大的推动力。
③技术: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、提高转换效率的关键。
④电网设施:完善的输电网络是电力外送的前提。
⑤生态环境:避开生态脆弱区、自然保护区,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。
二、光伏产业的效益分析(利弊共存)
1. 积极意义(“阳光”的一面)
(1)能源方面
①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,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。
(2)环境方面
清洁无污染,发电过程几乎零碳排放,有助于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。
(3)经济方面
①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,创造就业机会。
②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,变“戈壁荒漠”为“蓝色海洋”。
③“光伏+”模式(如光伏+农业、光伏+渔业、光伏+治沙)实现土地综合利用,提高单位面积产出。
(4)社会方面
为偏远地区提供稳定电力,改善民生。
2. 可能带来的问题(“阴影”的一面)
(1)生态问题:
①占地面积大,可能破坏地表植被,加剧土地荒漠化(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)。
②可能影响野生动物迁徙和栖息。
③光伏板生产和报废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。
(2)产业问题
①生产(上游)和消费(下游)市场不匹配,“弃光限电”现象(西北地区多发)。
②受天气和昼夜影响,发电不稳定、不连续,需配套储能设施或调峰电源。
(3)技术成本
虽然成本已大幅下降,但前期投资仍较大。储能技术成本高昂。
三、高考常见考点及答题思路
1. 选择题/判断题常见问法
(1)“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是?”(结合中国区域地理,选太阳辐射强、土地广袤、地价低的地区,如柴达木盆地。)
(2) “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最大优点是?”(提高土地利用率,增加经济效益;减少水面蒸发,抑制藻类生长。)
(3)“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?”(政策支持;技术进步,成本下降;市场需求增长。)
2. 综合题(大题)常见设问及答题模板
设问1:分析某地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。
答题思路(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模板化作答):
(1)自然条件:① 太阳能资源丰富,日照时间长,辐射强;② 土地面积广阔,地形平坦,地价低廉(或拥有大面积水域可发展“渔光互补”)。
(2)社会经济条件:①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;② 市场需求量大;③ 技术不断进步,成本下降;④ 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;⑤ 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(针对中游制造环节)。
设问2:评价某地发展光伏产业带来的影响。
答题思路(一定要辩证分析,利弊都要谈):
(1)有利影响
①经济: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;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促进就业;发展“光伏+”模式,提高综合收益。
②社会:提供清洁能源,改善民生;促进基础设施建设。
③生态:优化能源结构,减少化石燃料燃烧,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,环境效益显著。
(2)不利影响
①生态:占地面积大,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,加剧土地沙化;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;光伏板生产和报废可能带来污染。
②产业:发电不稳定,需配套调峰措施;可能出现“弃光”现象。
设问3:为某地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。
答题思路(针对问题提对策):
(1)技术层面:加大科技投入,提高光电转换效率;研发和配套储能技术,解决并网稳定性问题。
(2)产业层面:延长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(不仅发电,还可发展设备制造);发展“光伏+”综合模式(如农光、渔光、牧光互补),实现土地多层次利用。
(3)政策层面:完善相关政策法规,继续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;加强电网建设,解决电力外送通道问题。
(4)生态层面:科学规划选址,避开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;做好光伏板的回收利用工作,减少全生命周期污染;电站建设后注意植被恢复。
四、重要概念与新模式
1. “渔光互补”/“农光互补”:在鱼塘、湖泊或农田上方架设光伏板,下方进行水产养殖或农业生产,形成“上面发电、下面养鱼/种植”的模式。优点:节约土地资源,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;减少水面蒸发,抑制藻类生长(渔光互补)。
2. “光伏治沙”: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电站,光伏板可以挡风防风,板下可种植耐旱植物,减少水分蒸发,从而起到固沙治沙的效果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3.分布式光伏:安装在用户附近(如屋顶、厂房),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。适用于中东部地区,接近市场,减少输电损耗。
五、复习建议与技巧
1. 区域定位:结合中国太阳辐射分布图,记住几个核心基地:青藏高原、新疆、甘肃河西走廊、宁夏北部、内蒙古西部。
2. 辩证思维:遇到“评价”“分析影响”类题目,务必从利、弊两个角度思考,最后可加上“对策”或“展望”。
3. 关注热点:紧密联系“双碳”目标(碳达峰、碳中和)、西部大开发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,这些都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宏大背景。
4. 图表分析:学会阅读和分析“中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”、“中国光伏电站分布图”以及光伏产业链结构图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